查看: 386|回复: 0

[IT业界] 共享单车爆发 但为什么“实时公交”迟迟未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24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zjs 于 2016-10-24 14:03 编辑

  相似的剧本波澜不惊:融资,烧钱,相互睥睨……“共享单车”(我并不觉得分时租赁和“共享”有什么关系,但暂且先这么叫吧)已被资本围猎,10月13日,摩拜单车确认完成新一轮C+融资;三天前,ofo也轻松完成1.3亿美元C轮融资;而毫无意外,草创伊始,玩家绝不只两枚,近期优拜单车也宣布获得千万级别天使轮融资,小鸣单车同样在不到半个月时间完成天使轮和A轮融资。

  出行领域的点滴创新,从来都会招致资本的敏锐嗅觉,共享单车是他们喜欢的故事——但它却突然让我想到了另一个更老的故事:相比摩拜与ofo聚光笼罩的景致,长期被视作出行领域“最后一块版图”的实时公交却并未迎来期待中的爆发——尽管后者有着比任何出行方式更高频的需求和更庞大的用户群,却因故事乏善可陈而被媒体遗忘,而这块版图久未拼凑完成,也多少有些可疑。

  记得投资人朱啸虎曾在朋友圈发过狠话,“拼车,代驾战场均在90天结束战斗,单车共享也不会例外。”也许吧,但若无意外,速战速决这种事绝不会发生在实时公交领域,它注定是一场持久战。对比二者的模式与路径,也许可以一窥究竟。

  共享单车的挑战

  先来看单车共享,创新足够令人欣喜,但新生事物的演进之路,同样需要跨越路障。

  如你所知,滴滴的核心优势,是能够将车辆与个人——供给与需求两端迅速匹配,除了偶尔找寻司机的不悦,随叫随走,这受益于平台的强大算法。说回单车,谁都希望它能像未来的无人汽车一般主动向你驶来,省去寻找的烦恼,所以在现阶段,更好地优化车辆配置摆在单车共享平台面前,如大数据专家涂子沛老师所言,摩拜单车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一座城市究竟需要多少辆公共自行车?“要得到这个答案,必须结合城市人口、公交系统、私家车、道路等各项数据,进行计算。其中最重要的估算手段,是把城市里每一个人的家庭住址和其工作地点在数据库层面打通,从而掌握每一个人在城市中最日常的流动,即上班族的‘潮汐’特性。”

  盈利预期则是另一个常规问题。某种程度上,纽约始于2013年的共享单车计划“Citi Bike”可视为摩拜们的前辈,前辈的曲折经历理应受到重视,当年花旗银行用4100万美元赞助了该项计划,也迎来了想象中的好评,不过由于设备故障等原因,用户量一度下滑,直至今日,真正意义上的“盈利”对他们而言依旧并非易事。

  更近的例子在中国杭州——这里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过去八年,当地政府建立了3000 多个停车点,8 万多辆公共单车,并补贴了数亿元,2015年是他们离盈利最近的一年。但稍显尴尬的是,消灭停车桩(自行车亭棚)是摩拜单车产品逻辑的核心要素,而杭州单车系统的盈利正仰仗于亭棚上的广告,摩拜未来如何盈利。一个合理预想同样来自数据,如涂子沛所言:“除了使用费外,摩拜单车可以借助实时获取用户的位置,创造新的收入来源。根据地理位置和个人情况推送个性化广告,如中午12点时告诉骑车人他路过的餐厅正在打折。”

  而在更宏观的层面,这一轮“橙黄风暴”还需面临创业者难以把控的某些客观问题。大概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自行车成为中国人最为仰仗的代步工具,每日上下班呼啸而过的自行车洪流让中国成为“自行车王国”,如今自行车的整体没落自然有一些现实因素,譬如路权。从“自行车王国”到买车摇号,变化之快令人错愕,自行车道的狼狈似乎在所难免。我看到的数据,北京五环内有700公里自行车道,但被汽车占道现象非常严重,北京市交通委曾发布一份调查报告,16%的人认为出行环境差,24%的人则认为公共交通发达从而无需骑车。

  我相信共享单车的爆发唤起了人们对自行车的新认知,甚至未来可能影响整个城市的交通样貌,但一切任重而道远。

  “最后一块版图”的落地

  回头来看公交。

  同样在城市的毛细血管中穿行,公交是更强劲的需求。目前国内公交车乘坐约为每日2.8亿人次,至少在理论上,实时公交对于这一庞大且固定的用户群大有可为,可清晰获取每日赖以出行的公交车信息:时间,路况,频次,以决定何时离开办公室或家前去等车比较合适,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成本——成本中的很大比例来自焦虑感。

  更进一步讲,用户的精准出行信息对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效率,出行选择率以及城市承载率都意义深远,也同样将有助北京这般超大城市对公交系统的依赖。而除了理论上价值百亿的市场,当掌握了基于个人海量的出行数据,完全可以想象能通过数据为城市“画像”,成为智慧城市升级的重要一环。

  但问题来了,实时公交为何迟迟没有释放上述巨大的社会价值?

  个人觉得,最大原因是产品属性与现实之间有一个夹角:数据开放。

  不同于多数出行领域的“自我采集数据”,实时公交产品是典型的数据驱动型模式,由于公共属性,公交系统的数据基本掌握在交管部门手中(中国各级政府掌握着全社会信息资源的80%),实时公交团队要将与政府打交道视作工作日常,不过尽管数据开放的趋势不可逆,国内政府部门的数据开放还尚处于初级阶段,数据作为最基本的公共品还有待时日——置换到商业领域,这意味着战线的拉长,“90天结束战斗”更是无从谈起。

  当然,欣喜的是,信息的孤岛正在破冰。举例而言,受益于贵阳政府数据开放,实时公交领域国内占有率第一的“车来了”可以直接受益于贵阳官方对公共数据的免费开放,成为政府的合作伙伴;而包括佛山,嘉兴等地,也处于政府数据向企业开放的进程中。

  另一方面,数据相对平缓的渐次开放带来的一个结果是:格局稳定。如你所知,包括巨头和各类约租车平台在内,实时公交早已成为出行类产品的必争之地,但收益递增原则同样适用于数据驱动型的实时公交,很大程度上,这一领域已秩序平稳,不太可能在数据逐步开放,每个城市需单点突破的前提下,突然爆出搅动局势的强劲对手。

  嗯,对于实时公交领域,深耕二字颇为贴切。事实上,早在2012年,“车来了”就在武汉上线,但时至2013年才拓展到了4个城市,这也让他们如今76个城市,超过6000万用户的成绩来之不易。

  当然,必须承认,在一个喜欢制造对抗性以及资本博弈故事的传播环境,相比于其他出行领域——譬如共享单车即将发生的精彩故事,对媒体而言公交领域的故事似乎不够迷人。但实际上,资本的布局早已发生,领头羊“车来了”就背景不凡,他们先后得到雷军,徐小平,袁岳天使投资,和阿里,宽带,弘道资本三轮投资。

  最后,与产品属性相得益彰,这一领域创业者颇为低调,譬如2012年问世至今,即便将战线已拓展至香港和台北,但“车来了”只召开过一次全国发布会,创始人邵凌霜以及整个团队偏向务实,“影响”了他们的曝光度。

  不过,回眸历史,不难发现,技术与社会的演化速度并不完全同步,实时公交的爆发尚未来临,它需要搁置在更为宏大的叙事框架中——譬如政府数据的开放速度。但几乎可以肯定,考虑到公交车之于城市出行的重要角色,以及掌握的海量数据,未来的实时公交也许将演绎成一个所有人喜欢甚至惊讶的故事。

  “最后一块版图”的落地,也许真要等到最后再见分晓。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体,致力于为您提供文字优雅的原创科技文章;微信公号:李北辰)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QQ/微信
550155781 周一至周日:09:00 - 22:00
十五年老品牌,学习网上创业赚钱,首先众创云课,值得信赖!
众创云课 版权所有!

本站内容均转载于互联网,并不代表众创云课立场!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小黑屋|广告服务|加入vip|APP下载|手机版| 众创云课

GMT+8, 2024-11-30 13:36 , Processed in 0.096230 second(s), 3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